甘荣坤副省长在推进全省品牌强省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刚才,昌斌同志宣读了省人民政府通报,劲牌有限公司等59家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认定,潜江龙虾养殖协会等31家行业协会、中心获得地理标志注册,借此机会,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受表彰的单位表示热烈祝贺!源超同志作的工作报告,总结了全省实施商标战略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分析了面临的形势,对做好今后的工作做了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都赞同。为更好地推进品牌强省工作,借此机会,我强调三点:
一、高度重视品牌强省建设工作
品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衡量企业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培育发展品牌是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和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主要抓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工作,省第十次党代会和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品牌、抓好湖北国际知名品牌建设,全省上下初步形成了关注品牌、重视品牌、保护品牌的良好氛围。各级工商部门以推进实施商标战略为载体,大力引导商标注册,积极培育驰名、著名商标,全省品牌总量持续增长,品牌竞争力明显增强。到今年10月底,全省商标注册总量达到12.8万件,地理标志123件,是2008年9倍多,中国驰名商标147件,11家企业进入中国品牌价值500强。据统计,全省2012年各类名标企业经营总额达到9299亿元,占全省GDP的41.7 %,缴纳税收642亿元,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当看到,与我省农业、工业、科教、生态文化、交通区位、国内市场枢纽等优势相比,我省品牌建设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为:一是品牌意识不够强。2012年,全国平均每10户市场主体拥有一件注册商标,而我省平均每22户市场主体才有一件注册商标,在全国排名倒数第9。二是品牌影响不够大。2012年度中国品牌100强中,我省仅有“东风”一家入围,不仅远低沿海地区,也低于中西部省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强调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为品牌建设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实现科学发展,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充分发挥品牌在聚集生产要素、高效配置资源和激励自主创新等方面的作用。当前湖北正处在转型升级、竞进提质的黄金机遇期,推进实施品牌强省战略,既是把我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举措。各级和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高度重视品牌建设的战略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在新的起点上,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开创我省品牌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二、下大力推进品牌强省建设
立足于我省特色和优势,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品牌强省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湖北建成具有较强品牌优势省份、品牌地位走在全国前列的总体要求,力争用5~8年时间,推进形成全省品牌数量明显增加、品牌影响显著增强,品牌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例不断增大,构建以品牌建设引领经济增长、以品牌经济推动全省经济实力增大变强的良好发展格局。
(一)强化主体作用,着力激发品牌建设的内生动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行为的本质就是选择。在生产力逐步提高、可供选择的产品和服务爆发式增长的新形势下,品牌已成为消费者在选择产品和服务时简单而又重要的标准和工具。企业是品牌建设的主体,全省各类市场主体要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增强品牌创建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把自身的资源、技术、质量优势聚合成品牌优势,靠品牌赢得发展,靠品牌树立商誉,努力使我省的品牌在全国叫得响,在国际上有影响。广大企业要强化树立品牌、经营品牌的意识,善于以品牌的力量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把培育和发展品牌作为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加大品牌建设的投入,重视品牌的创建和维护,形成围绕品牌建制度、依靠制度强品牌的良性循环,切实把品牌建设与企业经营、企业文化有机融合起来,通过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服务,丰富和拓展企业的品牌内涵,树立湖北企业良好形象,为唱响湖北品牌贡献力量。
(二)强化引导推动,着力优化品牌发展服务。各级政府要不断提高品牌培育的针对性,结合本地实际,分类培育一批区域性、全国性、世界性的优势品牌,促进生产要素向重点产业聚集,促进重点产业的结构优化和规模扩张,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围绕产业优势抓品牌。要充分发挥湖北的工业基础优势,大力培育制造业品牌。省委、省政府提出201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要突破5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要突破1.5万亿元的目标,要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抓紧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制造业品牌,推进“湖北制造”向“湖北创造”、“湖北智造”转变。要深度挖掘我省粮、棉、油、茶、水产品及特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品牌价值,提升附加值,扩大湖北农产品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做大做强传统服务业品牌,培育和扶持知识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等现代服务业品牌,促进金融、物流、信息、旅游、文化、商务服务业壮大规模、提升水平。
二是围绕区域协调发展抓品牌。重点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基础,加大开发区优势品牌的培育力度,扩大品牌集聚效应,增强开发区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一主两副”“壮腰工程”“长江经济带”等区域性品牌培育,在巩固区域传统品牌基础上,扶持和发展高新技术、文化、旅游、出口等产业知名品牌。要强化武陵山、大别山、幕埠山等连片扶贫地区品牌培育和政策扶持措施,对区域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品牌实行跟踪扶持服务,支持其以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等商标注册为依托,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规模扩张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是围绕扩大开放抓品牌。抓住扩大内陆沿边开放的有利机遇,积极引导、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通过商标国际注册等手段,运用自主品牌开拓国际市场,鼓励更多的自主品牌 “走出去”,推动外贸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目前已有超过10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我省落户,为我省加强品牌国际合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要支持和引导更多的企业主动联合国外知名企业开展品牌创建,提升品牌管理、运用水平,实现“借船出海”。
(三)强化品牌保护,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进一步健全完善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三位一体的品牌保护体系,严厉查处商标侵权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完善省著名商标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品牌保护行政执法协作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相互衔接,严格涉嫌商标犯罪案件的移送制度,遏制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犯罪行为。推动跨区域品牌保护合作机制建设,建立企业海外维权投诉协调机制。加强对外合作过程中自主品牌的保护和管理,合理评估企业的品牌价值,防止自主品牌被恶意收购。
三、进一步加强品牌强省建设的组织领导
品牌强省是关系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统筹谋划,强力推进。重点抓好“三个落实”。
一是责任落实。各级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是推进品牌强省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分工履行好职责。各地要把品牌建设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谋划,制定和完善品牌建设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确定本行业、本部门品牌建设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措施,并加以落实,形成建设品牌强省的强大合力。
二是政策落实。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品牌强省建设的若干意见》涉及金融、税收、财政等促进品牌发展、培育的激励性政策,要不折不扣执行。各地还要结合各自实际出台一些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努力在全省形成促进品牌建设的政策合力。
三是联动落实。为加大品牌强省建设的工作力度,省政府进一步完善了推进品牌强省建设联席会议,我是召集人,成员单位有19个省直部门,联席会议负责全面统筹协调、组织领导和督办指导品牌强省建设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省政府出台的意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把品牌建设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目标实施考核。省工商局作为牵头单位,要积极主动服务、及时协调品牌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推进品牌强省的工作合力。